當前位置:首頁 > 成功案例
當腎衰竭患者遇上腸癌 廣州醫生直面挑戰
發布者:系統主管 發布時間:2022/08/21
年近八旬的李奶奶是廣州本地退休人員。24年前,李奶奶曾因腎功能衰竭同時血肌酐飆升進行了腎移植手術,術后狀態良好,但長期的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加之年齡增大帶來的臟器負擔加重,就在4年前醫院復查,李奶奶的移植腎功能已經完全喪失,血肌酐濃度再次升高,為尋求轉機,她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腎內科專家的指導下再一次行“右上肢動靜脈內瘺球囊擴張術”,術后的生活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然而,幸運之神會并未一直眷顧李奶奶。一向身體不太好的李奶奶7天前如廁時無意中發現大便上零星帶有血滴,便后擦屁股紙巾上也明顯可見血跡。她將情況向腎內科主管醫生孟宇教授匯報。孟宇教授出于醫生的警惕,馬上安排進一步檢查。糞便常規提示潛血陽性,紅細胞(++),腸鏡檢查發現距離肛門23cm的地方長了一顆大小有3.5cm長得像菜花一樣的腫物,最終病理回報是中分化腺癌!
腎衰竭患者遇上結腸癌 多學科討論制定手術方案
隨后,孟教授聯系了胃腸外科楊景哥主任。轉到胃腸外科后,繼續完善了檢查,明確乙狀結腸惡性腫瘤,同時還伴有周圍腸系膜多發腫大的淋巴結,身體其余部位未見明顯轉移跡象。楊景哥分析道:“李奶奶不僅高齡,同時還并發慢性腎病5期(透析狀態)、高血壓3級(很高危組),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增加了手術風險;二十多年前的腎移植手術,也部分改變了患者的解剖結構,給手術帶來一定的影響?!?/span>
為了確?;颊咝g中安全及獲得更好療效,楊景哥主任組織了多學科會診來協助診治,包括影像科、內分泌科、腫瘤科、心內科及麻醉科。經過充分的討論,在多個學科的協助診治下,最后達成統一意見:根據患者目前身體狀態,做好圍手術期準備,可以進行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楊景哥也表示:做好充分術前準備,術中在保證安全及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從而減輕手術給患者帶來的臟器負擔。
爭分奪秒 精準腹腔鏡手術為生命護航
手術當天,楊景哥主任手術團隊在4k腹腔鏡設備的加持下,充分顯露盆腔的血管、神經及周圍組織,從而避免術中的損傷,保障了術后患者的控便和排尿功能,提高術后生活質量。歷經90分鐘,手術順利完成,腫瘤組織完整切除,淋巴結清掃干凈,術中出血量極少。手術團隊平時默契嫻熟的配合及豐富的經驗,在這臺手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術后一天查房,患者精神狀態良好,復查血肌酐未見明顯異常升高;術后3天,逐漸從全流飲食過度到半流飲食;術后5天,就拔除盆腔引流管,下床活動自如。這對于一位伴有慢性腎病5期、很高危級別的高血壓,冠心病,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也是十分可貴的。每一次手術的成功正如與死神搏斗后的勝利,換來的是給每一位患者最安心的守護。
早發現早治療 重在治未病
李奶奶是不幸的,多種慢性病纏身,腎移植二十余年后腎衰竭再現,惡性腫瘤,一個較弱的身軀,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同時,李奶奶又是幸運的,對于腎移植來說,腎臟功能保存二十余年,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發現腸道惡性腫瘤,通過微創手術解決,爭取到了根治效果。她所遇到的,都是盡心盡責的醫生和人!
此外,楊景哥表示:當今時代下,腹腔鏡手術可以達到甚至超越了以往的開放手術的效果,用幾個“鎖孔”大的孔代替了以往腹壁長長的傷口,達到了切口小、痛苦小、恢復快的目的。特別對于伴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在多個學科的協助下,腹腔鏡技術可以完成以往想做而不敢做的手術。同時也呼吁大家,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包括黑便、便血、便不成形、便細等癥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必要時行胃腸鏡檢查,預防及早發現早治療才是根治之本。
(通訊員:伍振鵬 胡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