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媒體報道
【南方都市報】古稀老人三度更換心臟瓣膜,年齡因素并非再度心臟手術的禁區
發布者:系統主管 發布時間:2022/11/17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廖勝杰 張燦城
編輯:王道斌
今年72歲的龐伯十多年前因為心臟二尖瓣疾病先后經歷了兩次正中鋸開胸骨的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如今,原來更換的人工生物瓣膜逐漸出現衰敗,失去了正常的功能,隨之出現了三尖瓣的極重度返流。龐伯感覺心慌、氣促越來越明顯,近幾個月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水腫到了膝蓋,寸步難行。
先后歷經兩次手術的龐伯對做心臟外科手術一直心有余悸,正中的傷疤時刻提醒著龐伯當時手術的痛楚。當從心臟外科專家處口中得知自己需要接受第三次手術的時候,龐伯第一反應就是堅決拒絕手術治療。但經過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專家劉菁主任的耐心勸導,他得知有可能接受微創手術治療后才勉強同意先住院評估手術風險。
入院后,暨大附一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張曉慎主任醫師坦誠地告訴了患者,高齡病人再次換瓣風險雖然有一定風險,但目前微創胸腔鏡下心臟手術占暨大附一院一半心臟手術量,技術已經很成熟,具有創傷小,疼痛輕,術后康復明顯增快等優點。經過觀察其他接受微創心臟手術病友的恢復情況,龐伯最終重新樹立戰勝病痛的信心,決定接受第三次心臟手術。
胸腔鏡微創換瓣手術助力術后快速康復
龐伯剛入院時不僅不能平臥,呼吸很費力,肝臟已經增大到肋下三橫指,而且經過檢查,發現存在極其嚴重的肝功損害。
張曉慎查看病人后表示,正常人的肝臟在肋下是觸不到的,說明龐伯目前正處于急性心力衰竭時期,循環淤血嚴重,從而導致肝功能不全,首選綜合治療控制心衰、恢復主要器官功能后再考慮手術。
龐伯非常不能理解,為什么不能馬上進行手術治療?張曉慎向他解釋,心臟手術很復雜,手術本身也可能對于患者身體造成一定的打擊,必須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盡可能把各器官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手術做起來才能更順利、成功率更高、康復也會更快。他同時要求醫療團隊積極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并密切關注龐伯的病情變化,不排除病情惡化時被迫緊急進手術治療,盡全力一搏以挽救生命的可能。龐伯最終安下心來,配合治療,等待手術時機的到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治療,龐伯身體的各項重要指標均逐漸恢復正常,滿足了接受微創手術的標準,并順利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心臟手術:胸腔鏡下二尖瓣再次生物瓣置換術以及三尖瓣生物瓣置換手術,術后龐伯恢復很快,第二天就拔除了氣管插管和引流管,第三天就下地走路。術后第八天,龐伯順利康復出院了。按照龐伯的話說,“第三次手術的痛苦比前兩次少好多,居然可以這么快出院了?!?/span>
老齡化社會逐漸來臨
心臟手術治療需求增多
生物瓣膜的主要優點是手術后患者不需要長期抗凝治療,避免了抗凝不當導致的嚴重并發癥,普遍用于老年瓣膜患者,但生物瓣膜最主要的缺點是遠期“衰敗”。生物瓣膜的衰敗是指瓣膜在人體內工作一段時間后,瓣葉必然出現鈣化、僵硬,甚至撕脫,嚴重時導致狹窄、返流的現象。生物瓣膜衰敗的速度取決于接受換瓣者的年齡和人工瓣膜的壓力負荷:接受生物瓣置換的患者年齡越輕,衰敗越快;患者血壓高出正常范圍越多,生物瓣衰敗也會加速。
張曉慎解釋,瓣膜退化、冠心病等因素是導致老年瓣膜疾病的常見病因,目前在老年人瓣膜置換治療有兩個重要問題,第一,部分老年患者身體條件差,手術并發癥增多、術后恢復慢,甚至不耐受傳統開胸心臟手術,病人對手術治療普遍存在抵觸心態;第二,伴隨人工生物瓣膜衰敗,需要接受再次心臟手術的基本上也是高齡患者?,F實情況是,由于我國經濟和衛生水平的巨大進步,伴隨平均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比例增高以及生物瓣膜應用的激增,老年患者心臟手術治療(包括再次心臟手術)需求的絕對量也必將增多。
受益于心臟外科手術方式及體外循環等各種技術的日趨成熟,年齡因素已逐漸不再是手術首要禁忌癥。但再次手術需考慮組織粘連等問題,手術難度必然大大增加,使得不少醫生也是談“再次”色變,顧慮重重,甚至會因為信心不足而放棄治療。
張曉慎表示,隨著微創手術水平的進步,胸腔鏡技術在心臟外科手術中應用日趨成熟,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不僅在對普通患者進行該項技術的應用,而且還對復雜、高齡患者廣泛開展了胸腔鏡以及復合雜交的微創心臟外科綜合治療,已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他強調,只要進行詳細的患者條件判斷、圍術期流程制定、手術方案和應急處理預案準備等,再次心臟手術絕對不是“禁區”。而且還可以通過胸腔鏡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具有恢復快、術后疼痛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等優點,是符合適應癥的再次心臟瓣膜手術的更優選擇。
本文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且不提供診療建議,也不能替代醫院的檢查和治療。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謹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