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鷹報》記者 王薇 整理
澡堂子里賣冷飲,冰激凌要用新鮮雞蛋黃
1916年夏天,長沙第一家冷飲廠——豐盛冰廠,由日商天華洋行在橘子洲創辦。2臺制冷量為1.5萬千卡/小時的制冰機,制出白冰以供洋行、教堂、兵艦,同時也向市場銷售,這是長沙的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在夏天吃到冰,它改變了一百年前那個夏天長沙的溫度。
為了擴大影響,豐盛冰廠還登報做廣告,1917年6月18日湖南《大公報》上就刊載了一則豐盛冰廠廣告為,“敝廠自去歲開辦以來……今際此初夏之后,已將機器整修工竣,業已出冰,供暑天之需”。
最初長沙人吃冰的方式特別原始,由冰室或者挑冰擔子的街頭小販,將冰塊取出,當場將冰塊或制成刨冰,兌進糖水或者果子露里。當時的挑擔冰販子的叫賣聲,成為大街小巷最火熱又最清涼的聲音。
我們后來常見的紙包冰,是在1929年才出現的。當時,董楚所開永豐冰廠首家制紙包冰,當時永豐冰廠的制冰營業非常受歡迎,獲利雖豐,但旺銷季節短,全年費用負擔大,專營制冰,很不合算。經營2年,永豐冰廠即因虧損而停業。然而它這種銷冰方式卻影響深遠,直至20世紀70年代,長沙的冰棍零售小販仍以“紙包冰”呼之,沿街叫賣。
1937年因戰亂,長沙外來人口劇增,冷飲店、咖啡座生意興隆,現制現賣,尤以露天花園、戲院為盛。
1947年,新沙池浴室老板陳禹卿因夏季沐浴業清淡,就想了一個變通的法子,他在浴室附設冰廠,把沐浴和制冰合在一起,淡旺搭配,相得益彰。陳老板這樣經營了一年之后,獲利頗豐,隨即籌辦了新沙冰廠,新沙冰廠開業時,日產冰棒8000支,冷飲廳日供冷飲2000份。陳老板繼續堅持春冬以浴養冰,夏秋以冰養浴。以至后來,“浴室+冰廠”成為長沙冰廠經營的標準搭配。
新沙冰廠所制紙包冰,質好價廉,銷路日旺,隨后又附設冰室,常有冰激凌、果露、刨冰等五六個品種出售,尤以冰激凌著稱。其所制冰激凌,選用新鮮雞蛋黃和進口煉乳、白砂糖、洋菜、香草粉等原料,以手工搖制而成,色香味均佳。每份100克左右,并附餅干一片、冰水一杯,售價3角,經常供不應求。隨后,又有沙利文、中亞等多家冰廠相繼開張營業。
1922年6月4日湖南《大公報》刊登《長沙啤酒汽水之銷數》一文做了一個調查,“人口不過三十萬之湘城,而每年啤酒、汽水之銷耗乃至十余萬元以上”。
東牌樓的“六合庵蚊煙”流行了百余年
蚊蟲為虐,亙古如斯。為了同蚊子作斗爭,人們想了不少辦法,點香驅蚊就是其中之一。民國時期的長沙城還沒有出現后來流行的那種圓盤蚊香,家家戶戶用的是一種叫“六合庵蚊煙”的皮紙蚊煙。
中國最早的蚊香是用中草藥制作的。北宋已開始用艾來驅蚊了?!豆沤衩卦贰芬粫镞€記載了使用浮萍、樟腦、鱉甲、楝樹等中草藥作為焚燒藥物驅蚊的方子。湖南人則將類似的方子做成桿狀,也就是插桿蚊香。
《湖南省志》記載著,1840年前后,羅家斌在津市開設羅裕和香店,先做神香,后來兼產竹竿蚊香。這種蚊香用青粉、鋸木屑、雄黃做原料,黏合于竹竿上曬干,可以驅蚊,兼有香氣。
其實光從外形和氣味上,很難分辨這種插桿蚊香與神香的區別,直到1862年,一位姓劉的手工業者來到長沙市東牌樓制作皮紙蚊煙,稱為“六合庵蚊煙”,這種專門用以驅蚊的皮紙蚊煙才流傳開來。這種皮紙蚊煙在長沙流行了一百多年,20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沙碧湘街還有好幾家專做皮紙蚊煙的店鋪,工人用一個大漏斗將鋸木屑灌到一米長的皮紙管中,將皮紙管尾用席草扎起來,頭部粘上一點黑色的硝粉,便于點燃蚊煙。
“六合庵蚊煙”全靠手工操作,其所產蚊煙枝條均勻牢實,驅蚊力強,接火容易,氣味芬芳。深受顧主歡迎,銷路日廣。
此時,劉老板也開始收徒傳藝,陸續發展到20余人,年產蚊煙50萬支。據《湖南省志》記載,1941年,長沙城內的皮紙蚊煙發展為73戶,從業人員209人。而這些蚊煙鋪大多仿“六合庵”之名,除了伍明山開設的真六合庵蚊煙店、于海庚開設的老六合庵蚊煙店外,還有“太合庵”等各種仿名者層出不窮。
花露水成為梳妝臺上的必備品
如果要用一種氣味來形容民國的夏天,花露水大概可以打敗萬金油、痱子粉等各路競爭對手,拿到冠軍。這種清涼且提神的香味在每年夏天準時到來,已然成為一個季節的標桿。
清代,一些民間作坊開始生產花露水,它除了清香提神、美容醒膚之外,又兼具了消毒、止癢等功能,最適宜在天氣炎熱時使用。據宣統二年出版的《湖南出口協會說明書》載,1906年,長沙就有民立實業社創辦,生產花露水、香油等化工產品。但這些實業中被流傳下來的產品卻甚為稀少。當時的長沙人,不管是妙齡少女,還是到了廣場舞大媽的年紀,她們更鐘愛的香味來自于上海。
1930年7月1日《湖南國民日報》廣告。
1930年7月1日《湖南國民日報》一則廣告中,出現了“展覽大會優等獎章,各百貨號均有經售”的國貨花露水、果子露。1934年出版的《長沙市指南》中,也刊載著“大華百貨莊”的地址和電話,這里有最齊全的化妝用品。其中香港廣生行生產的“雙妹牌”花露水和上海中西大藥房研發的“明星花露水”最為流行。長沙的摩登女性們把它們從八角亭、中山路等地的百貨公司請回家,與雪花膏、牙粉、發油一起放在梳妝臺上,成為不可或缺的一件日常物品。
在誕生之初,花露水確實算是時尚圈中一個奢侈品,出入十里洋場的女孩們,總會噴上一點花露水,西裝革履的男士們也會噴花露水。老廣告牌里的女明星們帶我們走回那樣一幅圖景:夕陽西下,女子的香閨里,剛剛穿著打扮好的小姑娘小心地拿出一瓶花露水來,捏一下氣囊,往空氣里一噴,一陣香霧散開,小姑娘迎著水霧向前跨一步,耳鬢衣袖間,留下花露水隱約的香味,這才算是正式打扮妥帖,好出門了。
“耐梅裝”帶動絲襪的流行
1936年6月,湖南《大公報》連續兩天登載了絲襪的廣告。6月5日刊登的是中華第一針織廠出品的“墨菊牌絲光線襪”,稱“美麗、耐穿、價廉、舒適,為時代的必需”。6月6日登載的,則是上海鴻興襪廠生產的“狗頭牌絲襪線襪”,稱“襪中極品,舒適柔軟,光潔鮮艷,保持足部美,非此莫屬”。當時絲襪已經成為長沙街頭的時尚浪潮。
絲襪是舶來品,在民國那個意識覺醒的時代,絲襪卻成為女子們對抗舊勢力的最好武器。應該說絲襪的流行是伴隨著旗袍的興起而出現的。旗袍兩側高高的開衩會在不經意間把女子裸露的大腿曝光在眾人眼前,甚至會泄露女子裙底的風光。于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旗袍流行之時,也催生了絲襪的出現。
1929年夏,長沙出現了“衣薄如蟬翼,肌膚必呈”的透視裝,由赴湘表演的楊耐梅首穿,因此被稱作“耐梅裝”。楊耐梅生活中也蔑視世俗,在百貨公司里裸腿試穿長筒襪。
大約是楊耐梅的大膽裸露影響了這座觀念開放的城市,長筒絲襪瞬間流行在長沙街上。曲線精致的小腿開始浮動在城市生活中。女學生更是簇擁者,她們的絲襪五光十色,有紅色、黑色、白色、淺紫色,甚至有透明絲質的,一時亂了校園。湖南《大公報》上刊載,一家美華利號稱其經營品種有“拖鞋、涼鞋、各色絲襪、汗衫、汗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