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個城市都有屬于它特有的標簽,那么于常寧而言,油茶與有色產業定是其中最耀眼的標簽。
自古便有“油茶之鄉”“有色金屬之鄉”“世界鉛都”之美譽,位于衡陽西南方的常寧有著得天獨厚的油茶、礦產自然資源。幸運的是,對于大自然饋贈的“茶山”“礦山”,勤勞智慧、銳意創新的常寧人們并沒有“坐吃山空”。而是,堅守綠色發展這根主線,點燃產業轉型升級引擎,推動傳統有色產業“變綠”,大力發展油茶經濟“添綠”,將綠色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讓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
幽靜美麗的油茶小鎮。
“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全國油茶生物產業基地”“全省首批特色工業小鎮”等金字招牌一攬入懷,常寧正在因綠而活,因綠而興,因綠而名。百萬畝油茶花迎寒綻放,白花映襯綠葉,黃蕊點綴其間,遠遠望去,如同萬千蝴蝶翩翩起舞……12月5日,記者走進全省“油茶小鎮”——西嶺鎮,徜徉于油茶林間,幽香陣陣,沁人心脾。
在油茶龍頭企業大三湘的“鮮果現榨”生產線前,一顆顆新鮮茶果從傳送帶進入,經過色選、清洗、剝殼、冷榨、精煉等環節,分別變成鮮茶油、茶籽廢渣漿液和果殼碎料。“這些油茶籽廢渣漿液,我們可以從中提取茶皂素,用作洗發水、手工皂等天然洗護產品制作。”大三湘負責人周新平介紹。周新平說,過去,油茶產業的利潤都集中在“油”上,農民、企業都靠這“一滴油”吃飯。近年來,公司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實現了產業鏈條“舒枝展葉”。
油茶小鎮總面積30萬畝,其中20多萬畝為油茶林,有1700多年的油茶栽培歷史,是常寧茶油主產區之一。目前,“油茶小鎮”集中引進“大三湘”“中聯天地”“殷理基”等20余家油茶龍頭企業,鼓勵從過去的“一滴油”到“一個果”“一棵樹”上深挖價值,同時在林下套種煙葉、油牡丹、尾參等經濟作物,在林中散養“茶山飛雞”,開挖“一片林”的收益。
茶山
在做大做強油茶產業的同時,實現油茶文化旅游一體化,將油茶小鎮從單一的油茶種植產業小鎮向多層次生態產業的發展特色強鎮轉變,西嶺鎮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目前,油茶小鎮已初步形成“一帶兩心三區”格局,“一帶”指十里鄉土風情帶,“兩心”指現代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園暨古村落產業核心和“一山一水”生態綠心,“三區”即兩個油茶產業區和一個生態農業區。
以油茶為產業,以文化為紐帶,以鄉愁為體驗。如今,油茶小鎮的“油茶+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之路,正“綠意融融”——2018年,西嶺鎮生產總值達8.12億元,其中油茶產業產值6.17億元,每年帶動旅游20萬人次,年增收達3000萬元。
西嶺鎮只是常寧油茶產業“綠色海洋”中的絢爛一抹。近年來,常寧把油茶產業作為最具成長性的富民產業來抓,成功創建全國油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試點縣、全國首個森林經營認證(CFCC)縣(市)、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范縣(市),“常寧茶油”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出臺全省首個油茶地方標準。
據統計,目前,常寧油茶林面積100萬畝,占全市林地面積的46.2%。2018年產茶油1.14萬噸,年產值達31.3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