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踐行“三牛”精神的“朝陽書記”
——追記長沙市芙蓉區朝陽街道朝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新
金鷹報·新湖南社區頻道 戴志杰 孫娜 / 張立娟
這些天,長沙市芙蓉區朝陽街道的居民們談及朝陽社區書記、主任王新時,皆唏噓不已,潸然淚下。
3月11日子夜,王新在外執行工作任務的途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前往寧鄉市人民醫院診斷為心梗,經搶救無效,于凌晨3時20分去世。
王新做事總有那么一股子牛勁,讓人以為他是一直那么有力,不會輕易倒下。去世當日,同事在朋友圈痛心追憶:“送去醫院的時候,他自己那么堅強地走進搶救室,這一去卻讓時間永遠定格在他42歲的生日前。”
曙光、向韶、朝陽……這些王新工作過的社區名字里都有一片光。13年來他扎根社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家園里的居民群眾。
生若朝陽,不負韶華。俯身大地,他用生命抒寫出“三牛”精神。
履冰之心盡職責
“他啥事都背著,對任務從來說一不二!”
2020年12月,王新從向韶社區調至朝陽社區,這是街道中最復雜的一個社區,有300多戶低保戶,占到全區的近三分之一。還有殘疾人200多名,吸毒人員100多名。“以前曾被叫做‘朝陽溝’,直到近幾年,面貌才有了大改觀。”社區副書記柳丹向記者介紹。
王新像是一頭扎進個“解憂雜貨鋪”,到辦公室來找他說情況、提訴求的人一個接一個,問題沒完沒了,工作沒日沒夜。“頭一個月他就沒吃上幾頓熱飯,他對誰都有耐心,一聊就過了食堂的飯點,冷飯冷菜將就用,點來盒飯也不知啥時端起吃。”柳丹說,“后來幾次聽他說胃不舒服,身體恐怕那陣就落下病灶了。”
對問題麻紗,王新從不閃躲,只當是雜貨老板照單全收。
凱通朝庭業委會5個成員4個辭職,王新拿著《民法典》一戶戶去做工作,組織依法重選……近年來,小區自治矛盾、市場經營糾紛、拆遷遺留問題等各種利益沖突日益復雜、尖銳化,社區服務中心并非無所不能,卻無處不在地成了“滅火”前沿,王新為此如履薄冰,殫精竭慮。
對困難人群,王新熱忱幫助,一個都不放棄。
年已59歲的老胡曾經“八進宮”,刑滿釋放后,家里沒人管,社區先是幫他申請了低保,然后找了廉租房讓他安家。社區有清掃衛生的活,讓他參加也掙些勞務,王新還一直在想法幫他找力所能及的工作。“社區幫了我太多,我糊涂了半生,現在就想踏實做人。”眼下的老胡再無曾經的戾氣,有的只是一顆被捂熱的心。
“這個社區是街道里出了名的‘十多’社區:轄區人口最多,流動人口多,低保戶多,‘三無’人員多,扯皮麻紗多,重點對象多……王新書記心里壓力大,這段時間工作起來更是沒日沒夜,難得著家一回。” 想起王新最近一段特殊時期的工作情形,柳丹的眼圈又紅了起來,“他是軍人出身,責任心強,對任務從來說一不二。啥事都背著,從無任何怨言!”
魚水深情俯身行
老人談起他就落淚:“他是我們的孩子!”
“記者同志,王新這個孩子很不錯!”向韶社區的一位老奶奶紅著眼圈走進來,顫顫巍巍地說道,“我是這個社區的居民,是王新的胡媽媽。”
80多歲的胡媽媽至今記得一個難忘的夏日,幾個年輕人頂著烈日清掏失修的化糞池,整飭周邊,汗水浸透衣衫,褲腳滿是污泥……“我偶然向王新提起,化糞池失修弄得小區里很臭。沒想到才過幾天他就帶人來弄??諝馇逍铝?,我們散步都舒暢多了。”
向韶社區有一戶居民總是把自家的東西堆積在公共的樓道里,影響到鄰里生活。王新得知后,拿著掃把、簸箕親自去清掃樓道,并勸告那戶居民。怎料,那家男主人不僅不收東西,還一把拽起王新的衣服,警告他說:“這是我的東西,你有什么權利動!”其他志愿者見狀,都急得捏一把汗,但是王新心平氣和地說:“是您家的東西沒錯,但是樓道是公共空間啊,您放在這里,會影響其他住戶的出行,而且如果著火了怎么辦呢,還有空間跑出去嗎……”
“我看到在王新的耐心勸說下,那個居民松開了手,面帶愧色,我也松了一口氣。”胡媽媽說,“事后,居民在樓道里堆放雜物現象少多了。”
向韶居民老齡化程度高,80歲以上居民就有近300人,其中不少是獨居老人,胡媽媽回憶:“他只要看到社區的老人,都會打招呼,會問我們要去哪里,要不要他送我們……在我們心里,他就是我們的孩子,聽說他走了,我們坐到一起的時候談起他就會落淚,心疼得很。”
朝陽社區的老人,也是同樣地想念王新。王新剛剛調到朝陽社區工作的時候,在社區娛樂中心的樓道里,遇到一個老人,只見她走幾級臺階就要停下來靠在邊上緩一緩,王新趕忙過去攙扶,當時老人并不知道這是新來的社區書記,就跟他隨意地嘮家常,老人說:“這樓上是社區專門給老人提供的休閑娛樂的地方,平時子女工作忙,就喜歡來這里跟老朋友們聊聊天、喝喝茶,但是腿腳不方便,每次爬到三樓都非常費勁。”王新把老人的話放在了心上,經過一番了解得知這棟樓的電梯已經壞了四五年了,但是因為維修電梯涉及多方的問題,一直沒有溝通好。王新找到了業委會、物業、街道,經過幾次的溝通和協調,總算是爭取到了特許資金,一個多月后,社區娛樂中心的電梯可以使用了,在娛樂中心聊天的老人們說:“聽說是新來的書記幫我們解決的電梯問題,看來我們社區來了一位好書記!”
就在離世前一周,王新還在社區獻血。
拓荒之力謀新局
“微改造”大變樣,“微服務”聚大愛
“王新身體不錯,3月5日,他還去獻過血,剛好我也在那里。他急匆匆地獻完血,跟我說了句劉姐保重身體啊,就趕著去開會了。”向韶社區工作人員劉華麗喃喃低語,“沒想到啊,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最后一次聽到他說話。”
向韶社區是王新工作最久的社區。轄區內大多數居民小區建成于上世紀70年代初,基礎設施陳舊,沒有物業管理。小區怎樣翻舊如新,王新任職向韶社區黨總支書記時念茲在茲。
2019年,廣鐵集團將向韶社區范圍內的涉鐵樓棟進行“三供一業”社會職能移交給湘誠物業,安排施工改造。
起初,居民以為微改造就是“涂粉抹臉”,難解實際問題,甚至也有人為施工造成的不便抱怨連連。為保證居民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能在改造中落地,王新和同事們多方奔走。一邊走門串戶,做好群眾工作,一邊帶著居民企盼,協調改造問題。白天現場溝通,晚上還上門勸導。經過一年半的微改造,沒日沒夜的苦,終于換來和諧家園的美。
織補公共空間,圍繞社區漫步環打造活力生活;完善公共設施,改善公共衛生間、垃圾站環境……眼看微改造帶來的大變樣,居民們一看到社區工作人員就夸贊他們做了大好事。
上面工作千條線,都要在社區這針眼里穿。社區工作人員往往就那么十來號人,如何打開社區治理新局,王新將目光投向了轄區內2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非公企業,以打造黨建工作“共同體”來破題。
在王新推動下,向韶社區創立“黨團手拉手志愿者聯盟”,以聯合直管黨員、在職黨員及2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轄區長鐵一中學生團員的優勢,不斷豐富志愿服務內容。獨居老人“吃飯難”,社區量身推出“愛心小方桌”“黨代表送餐團”;老舊小區水電問題多,長沙大廈的黨員志愿者免費上門修理;家長遇上小孩成長的煩惱,社區家長學校里,長鐵一中的資深老師解疑釋惑。
朝陽社區遺留問題特別棘手,往往要反復做工作。王新的手機里有28個工作群,每天接電話、回信息都應接不暇。他用黨建引領、走群眾路線的工作法寶,幾個月里就在社區、物業、轄區單位、樓棟長、居民代表、黨員志愿者中編織了一個紅色“朋友圈”,發動大家一起破難解憂。
今年春節期間,為了疫情防控,很多人就地過年。社區“hui客廳”聯合轄區單位對外省務工留長沙就地過年人員開展集中慰問,讓他鄉人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王新書記來朝陽雖然時間不長,但大家都很信任他。上級交代的所有任務他一心完成,居民反映的老大難問題從不回避,敢啃硬骨頭,拼出新局面。”朝陽社區副主任朱霞說道。
2017年7月,向韶社區低洼地段發生嚴重內澇,王新踏著及膝的水把幼兒轉移到安全地帶。
夙夜在公系萬家
“凌晨兩點的長沙,他在守護社區平安”
2020年2月24日凌晨兩點,監測點的帳篷里透出微微光亮,雖已立春,但長沙的夜晚,戶外溫度只有幾攝氏度,這讓堅守在向韶社區卡口的工作人員有些難熬。
一年前的那個凌晨,本報記者采訪在向韶社區防疫一線夜以繼日的王新。他帶領一群由社區工作人員、黨員、群眾志愿者組成的“守夜人”,在社區3個主要出入口拉起戰線,扎起“營地”,進行24小時值守,同時對5個路口實行了封閉,阻斷疫情的傳播。
那些天長沙市連續陰雨天,有一次刮大風的時候直接把帳篷掀翻了。夜間工作人員又冷又累。王新給自己安排了夜班值守,幾乎沒睡過整覺。雖然口罩遮住了半張臉,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眼睛里的紅血絲。王新告訴記者,“社區的值班電話24小時在線,白天是辦公室處理,晚上是我和主任接電話,就是為了及時處理突發事情,發現高溫就上門。”
疫情期間,王新沒有在家里吃年夜飯,母親對他還頗有怨言:“社區沒有你就不行了嗎?陪我吃頓飯就這么難嗎?”女兒也因為過年沒有爸爸陪在身邊而失落。他卻說:“社區是疫情的戰場,我曾經是軍人,雖然轉業了,但我仍可以成為這場戰‘疫’的軍人。”
危難見本色,滄海真英雄。2017年汛期,向韶社區同事劉華麗至今記憶尤深。向韶社區屬于低洼地勢,內澇尤為嚴重。大雨滂沱,水沒膝蓋,出行困難又危險,幼兒園、超市、粉店都開不了門。
王新打著赤腳、披著雨衣,在社區里巡查,同事勸他輪班休息一下,他堅決不肯,一直忙到后半夜。在辦公室脫鞋后發現,腳已被雨水泡青腫了。
“他不分晝夜堅守在抗洪一線,即使家距社區只有一公里,也沒有回家一次。即使數十公里的老家房屋被淹,也沒有回鄉幫助母親撤離,直到湘江水位退去,他才稍松一口氣,這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數十個小時沒有上床睡覺了,眼睛紅,喉嚨嘶啞。”朝陽街道黨工委書記易德文在追思會上回憶到這,哽咽不已,“他這次雖然沒有照顧好家人父母,但確保社區安全了,盡到了一個黨員的職責。”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你們有什么困難要告訴我,我們大家一起解決!這句話,是王新的口頭禪。”同為退役軍人的白富文說,“他真的像一頭老黃牛一樣,做起事來不知疲倦。”
在王新的追思會上,他的女兒傾訴道,“在你轟然倒下之前,我一直覺得你是一個超人······在你轟然倒下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奶奶的晚年、媽媽的生活、我的學業,全由你獨立支撐;在你轟然倒下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你的生命中要擔當多少責任。”
王新曾獲評長沙市文明標兵,是芙蓉區第五屆人大代表。20年的黨齡,13年的社區工作,他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小巷深處的萬家燈火。
【記者手記】
凌晨三點的長沙,我們思念他
戴志杰
人生如朝露,亦可如朝陽。
露珠蜷伏于枝葉,讓人感嘆生命的脆弱;而朝陽照耀在大地,讓萬物吸收強大的能量。雖然都是短暫的存在,卻留下瞬間與永恒的不同痕跡。
社區書記王新,在工作的路上心梗猝發,于凌晨三點多去世。就在一年前,本報記者采訪在社區一線抗疫的王新,曾寫下《凌晨兩點的長沙,誰在守護社區平安》。而今,斯人竟逝。
沒有生死可以逃避,我們終究要以珍惜與繼承,來撫平現實。沒有禍??梢灶A料,但請記住那些為別人撥開災禍的逆行者,歲月靜好,只因有他們在負重前行。
凌晨三點的長沙,我們思念他。
想起他時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夜的冰冷,而是他的溫暖。
他是獨居老人的貼心襖。社區老人一聲“我們的孩子”將他親親叫喚,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
他是社區里的光和熱。多少急難愁盼,他勇毅攻堅、耐心疏解;每至一個社區,他以拓荒牛的韌勁努力創新發展。
他是夙夜在公的老黃牛。扎根社區13年,吃苦耐勞,勤勤懇懇,舍小家為大家。
凌晨三點的長沙,我們需要他。
他是人民的公仆,也是人民的一員。他為萬家燈火奔走,也有妻兒繞膝在家中。每個平凡的人,向往崇高的境界,美好的精神,也有普通的生活,真實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平凡的感動,集結成偉大的合力。
凌晨三點的長沙,我們記住他。
也記住像他一樣,無數奉獻的基層工作者,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致敬!

